同样是佛经,为何差别如此之大?这恐怕也与佛陀讲经时台下听众的不同有关。就好比一个大学教授,面对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讲课的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宣讲《楞严经》时的听众是谁呢?是阿难,当时他还是个未开悟的学生;而讲《法华经》时,听众又是谁呢?讲《法华经》时,听众是谁?是舍利弗,他已经是开悟的罗汉;讲《华严经》时,听众是谁?讲《华严经》时,听众是谁?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他们已经是根基成熟的大菩萨了。阿难一向喜闻乐见,但悟性不高,所以佛陀给他讲《楞严经》,让未悟道的人悟道;舍利弗虽然得了罗汉,但毕竟不是佛陀的本意,所以佛陀给他讲《法华经》,让悟道的人发大菩提心;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早已发起了大菩提心,也积累了丰富的菩提心,只是还不够圆满,所以佛陀又给他们讲了圆满的佛境界,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圆满的佛境界。了解了各种经典之间的差异,问题就来了: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像阿难一样先求觉悟,然后像舍利弗一样返小向大,再像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一样证得究竟佛果?还是从发起菩提心开始,然后积累大量的功德和智慧,直至圆满证悟佛果?显然,当我们坐在这里讨论佛法的理论时,我们可能都会一致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既然有一条直路,为什么还要绕弯子呢?为什么?每个人都想走直路。但是,走正路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么,困难是什么呢?就是难以发起真正的菩提心!要保持这颗心更是难上加难!正因为存在这些困难,所以在真正发起菩提心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必须发起菩提心! 对于佛教弟子来说,"菩提心 "一词应该非常熟悉。然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它却相当遥远。为了方便大家在生活中领悟,我常把 "菩提心 "称为 "成就他人之心"。当人们谈到菩提心时,往往意味着很高的境界,一般人很难做到,但当他们谈到成就他人的心时,就显得亲切多了,不会一下子把人吓跑。那么,要谈心性的实现,就有必要谈谈促使心性产生的境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性因缘境界。对于想要培养心性的人来说,缘起境界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所能达到的高度。那么,修真者的境界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认清这个问题对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有必要借助 "路径次第 "的概念。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学过《菩提道次第广论》,当然没学过也没关系。本论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 "三重道 "的思想。换句话说,整个佛道可以分为下、中、上三重。可能有点难懂,但通俗地说,其实就是: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我认为,这 "三条道路 "的思想不仅可以用在修行佛法上,也可以用在做人做事上。所谓近期目标,就是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实现的目标;中期目标,就是在近期目标实现之后,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而长期目标,则是我们做事的终极追求。很显然,长期目标只有在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在落实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的过程中,其实心里很清楚,这些都是为了长期目标。如果不是这样,之前努力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会很大。佛教 "三道 "的修行也是如此,下道和中道是上道的准备工作。为了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谛听》(Shimash那么,两者的内涵有何不同呢?众所周知,下士道的核心思想是为来世积累福报。这涉及佛教的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轮回,另一个是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人的生命结束后,不是没有生命,而是还有来生。那么,来世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生的所作所为。这样,为了让来世比今生更好一点,我们就必须努力种下善因。这种情况就像我们今天要努力工作,明天才能活得更好一点一样。只不过,学佛之后,人们的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不要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因为一般来说,因果报应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开花结果的。当然,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想说的是,今生所做的一切努力,究竟是为了谁?下士道说的很清楚,是为了自己,也就是说,业力境界主要是自己。但善业要称得上善,还需要对他人有益。这样,下士道的整个修行过程就是:为了自己后世的幸福,做各种有益于他人的事情。中士道的修行也是如此。当一个人明白自己享福之后还会受苦,或者明白其实有与下道和中道不同,上道的境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众所周知,进入僧团第一阶段的根本标志是菩提心的发起,也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发愿成佛。从菩提心的这一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僧伽来说,成佛只是一种途径或手段,利益众生才是目的。这样一来,三乘道的境界不是自我,而是众生,这一点就丝毫不含糊了。这样,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之间的区别就不是点缀性的,而是根本性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对象的境界上有根本的区别:前两者是自身,而第三者则成为众生。如果是这样,当我们走完下道和中道,再想进入上道时,就不再顺理成章,而是变得异常艰难。这种情况就好比爬楼梯,爬了一两层楼梯,当爬到第三层楼梯时,才发现这个楼梯其实只有两层,第三层楼梯在另一个地方。这时,爬楼梯的人难免会出洋相,不得不考虑是否要爬第三层。如果他们怕麻烦,或者如果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少于那么,如何从一开始就避免走上这条错误的道路呢?那就是必须正确地选择引物的境界,必须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是为了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如果是这样设定境界的对象,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下道和中道呢?当你想为他人、为众生做一些事情时,你就会意识到,你需要资本、能力和智慧,否则,利益众生就是一句大空话。因此,要努力造善业,积累各种福报;因此,要努力持戒修行,领悟高深的智慧。有了福报和智慧,就有了成就众生的资本。因此,同样的善业和同样的智慧修为,内心的境界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是为了自己,一个是为了众生。当内心的境界明确为众生时,那么从下士道、中士道进入上士道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爬上一两层楼,现在又爬上了第三层,是多么的神清气爽! 开始时的不同境界也决定了最后所能达到的不同人生境界。当一个人的境界是自己时,他所能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是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的境界是什么?就是证悟人空、我空。这个 "自性空 "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人能够认识到人体是业力与和合的产物,没有能够自我主宰的实体。也就是说,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所处的境界只是自己,那么我们最终证悟的境界就是 "人我空",而 "法我 "依然存在,即六道轮回等外在境界依然真实存在。因此,悟得 "人我空 "的阿罗汉要发起真心回到轮回世界去救度那些还在受苦的众生并不容易,需要极大的勇气。 佛的境界是什么?他不仅证悟了人我空性,也证悟了法我空性。换句话说,他不仅不再受苦,还证悟了六道轮回皆是因果、皆是虚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通常说佛和菩萨经常玩弄世间、度化众生。佛和菩萨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这是最奇妙的事情。当主体的境界是自己时,最终只能证悟个人的我空;而当主体的境界是众生时,不仅能证悟人我空,还能证悟法我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只想着成就自己,而众生只是我们的帮手,那么到头来,我们最多只能成就自己,如果想进一步成就他人,我们就会缺少美德和智慧; 如果我们想着成就他人,那么到头来,不仅可以成就他人,还可以成就自己,如果他人还没有成就,我们也可以成就自己,同时,我们也可以拥有成就他人的福德和智慧,只要因缘成熟,我们就可以成就他人。只要因缘成熟,我们就能成就无量无边的众生。明白了这一点,我们难道不感到欢喜和感激吗?天底下有这么便宜的事吗?是的,天下确实有这样的东西。释迦牟尼佛不就是一个例子吗?因为他全心全意为世间众生服务,所以他比众生先成就。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众生的存在,才构成了他成就自己的最好因缘,这就是众生对自己最大的恩德。了解了这一事实,就只有......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始终怀有一颗成全他人的心,并将其作为自己人生的一贯宗旨,对于自己生命的成长是何等重要!有了这颗心,我们做事就能积累大智慧;有了这颗心,我们做事就能积累大福报。有了这颗心,我们做事就能积累大智慧;有了这颗心,我们做事就能积累大福报。人生的精彩,莫过于此。
标签: |
浏览:998次
放生仪轨完整版文字带拼音,开光、放生、剃度仪轨浏览:997次
深圳坂田哪里可以放生乌龟,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班在五台山举行《禅宗智浏览:997次
放生黄鳝功德,放生功德浏览:996次
一年四季什么时候放生最好,什么时候最容易感冒浏览:996次
放生鱼的视频杭州适合代放生的音乐【长期放生的人的面相】浏览:996次
成都放生功德回向文大全,放生功德回向文大全,山东哪里可以放生鱼浏览:996次
南宁东莞凤岗放生的最佳地点,东莞凤岗放生的最佳地点,上海放生组织浏览:996次
四川姻缘放生什么(四川放生各种动物的果报表)浏览:9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