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这句话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是太新鲜太有气魄了。我长这么大,这二十多年来,只有政治书上讲到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第三条“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时,才出现“宗教”两个字,而且还仅是掠过眼睑,丝毫引不起头脑的振动。而此时,我在张居士的指导下感受到了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对人类心理的重要影响和积极的作用。信仰是有信仰的人们的靠山。而当讲到佛法与其它宗教的七大不同时,我发现佛法是有趣而深邃的。它首先是一种哲学,唯心哲学;拥有宽阔的胸膛和宽容慈爱的心灵,强调“向内”寻找原因。我自认是一个脾气很坏的人,缺乏耐心,容易急躁,而且我还倔强地认为,我臭臭的脾气是先天遗传,后天受家庭影响。从小到大,家里人就对我凶巴巴的,我到哪里去学耐心与理解?我还觉得我们的儿童真是可怜,他们就是在呵斥的氛围里长大的,家长的呵斥、老师的呵斥、售货员的呵斥、医生的呵斥……我充满怒气的眼光被墙壁反射回来,又打到我自己的身上。我想我就是这样有着糟糕性格的人,少有轻松与快乐。初学《什么是佛法》我不禁反省自己,不好意思地发现自己的性格是这么的浅薄与不牢固,仿佛长在松软的土中,自己不努力生长,还烦大地为什么不紧紧地抓往我的脚,让我禁受不住风吹雨打。当我意识到向“内”寻找原因和调心的重要时,我开始做深呼吸。慢慢吐出常年淤在心里的闷气,换进新鲜的空气,希望自己从里向外透着干净,像即将吐丝的蚕,晶莹美丽;像庄子语中自由快活的鱼儿。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人学会一点向内寻找原因,我们的生活也许会更美好。比如两个人撞到了一起,相互笑着道歉,这是多么和谐有趣的生活啊。 4、 从这本薄薄的书里我收获很大。 5、 在随后的《安祥集》一书中,我感受到安祥是一种人格魅力,是化痰清淤后才有可能达到的心灵境界,我希望自己能够很安祥。 6、 在一行禅师的书中,我明白了一行师父讲的要提起正念,安于当下,这是心里充实、心灵安祥的必要条件。 7、 《询问佛法》是一本佛教美学书籍,它向我展示了佛教灿烂的艺术世界。从不同材质、神态各异的佛像上面,我体味着安祥之美。 8、 《静坐入门》——在这本书和佛友的帮助指导下,我开始练习数吸与观心,走上了实践之路。而《金刚经说些什么》,南怀瑾老师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言语吸引我开始接触佛经。 9、 家里,我手捧佛书不舍得放下;屋外,我寻觅着佛教的艺术之美。周末,我离开清冷的家与喧闹的人群参观了华美壮观的雍和宫;新年里来到庄重的柏林寺历经禅七;五一节探访幽静的云居寺,绵延一千多年来凿刻的石经,体现出佛教给予人们心灵上的寄托与希望,证明了佛教的生命力。 10、 现在的我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自己的心情很愉快,生活得很好,不着急,不上火,就连脸上的疙瘩都少起了,这是学佛最浅处的获得。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