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怎么放生 佛经下载 放生因果 念佛法门 放生时间 佛经故事 放生念诵 修行法门 放生泥鳅

念佛法门

解码入中论第八次课程第十五讲:本无宗的精彩内容

来源:http://www.masterdedah.com 作者:中国放生官网 发布时间:2024-05-15
摘要:无先于万化,人滞于最后的存在"。这个宗派的大概意思,有点像宗大师(藏传佛教格鲁派)说的色法,也有点像数论宗。其次,鸠摩罗什大师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实际修行的指导者

解码入中论第八次课程第十五讲:本无宗的精彩内容

当时,不仅苻坚因缘不和,苻坚手下还有一个大将叫吕光,也对鸠摩罗什大师不满。直到吕光死了十年,姚兴消灭了吕光的残兵败将,才把鸠摩罗什大师请到边关。由于种种原因,从道安去世到鸠摩罗什来到内地,中间相隔了十年。道安大师创立的 "本无宗 "在当时并不完善,后来成为被破坏的对象。

本无宗的解体方式与其他宗派不同!

当时,"本灭宗 "实际上已被公认为国教。安重光和道安大师的主题都是以 "本末宗 "为基础的。换句话说,他们除了教人学习阿那含禅之外,还有一种可以在大乘佛教中本土化的思想。早年的每位大师都有这种思想。如果与现在的《清净道论》相比,《清净道论》比《清净道论》更高一层,因为它有一种倾向于大乘佛教的思想。可以说,当时佛教的主力在中原和北方,而在中原和北方兴盛的是 "本无宗"。当时活跃在中原和北方的许多大师,如慧远大师、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安世高大师、佛光大师等,都是弘法大师的信徒和传人。

后来,慧远大师离开长安,去了庐山。他去庐山是有原因的。慧远大师和佛驮跋陀罗在长安弘扬禅宗的过程中都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影响。但后来,国师对慧远大师的主张不满,认为佛驮跋陀罗大师弘扬的禅法更有道理,而慧远大师一直偏重净土信仰,当时的国师无法接受,慧远大师干脆避而不谈。慧远大师临走前,还因为教义的问题,和佛陀达磨大师大吵了一架。这次争吵闹得很大,包括后来鸠摩罗什大师他们都知道了。

因为争吵,佛陀跋陀罗大师的团队继续弘扬阿那含禅,慧远大师干脆南下。因为对地藏的理解,他后来越来越想找到一个更好的理论依据,找到一个空观和地藏不矛盾的理论依据。为了找到这样的经典,他极为关注鸠摩罗什大师的进入。

后来,鸠摩罗什大师被姚兴接待进来,他喜出望外。鸠摩罗什大师还在路上,他的信就被写了过来,信中说:"你翻译的经典会先寄给我"。鸠摩罗什大师也是如此。

但是,慧远大师并没有直接在北方收徒,因为他内心仍然觉得般若与地藏还有融合的可能。他与般若、如来藏有融合中道与净土宗的倾向,并最终实现了融合。虽然北方的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受到了中观思想的影响,他们所弘扬的净土宗也颇具特色,但真正被称为净土宗创始人的其实是慧远大师。虽然慧远大师与道安大师是师徒关系,但慧远大师的思想却突飞猛进。这也是慧远大师没有接受六家七宗的原因,因为他适应得很快,与僧绍大师的关系也很好。

昭论》真正成书时,道安大师已经圆寂。去世后,他才清理了道安大师当时的思想积淀,于是建立了 "本无宗",将其打散。

道源大师的 "无为宗 "说

"无为先于万化"。

他的原话是

"诸法性空寂,故曰无"。

让我们试试这个句子。有谁能指出其中的问题吗?"诸法本空,寂灭无为" "All dharmas are naturally empty and silent, therefore they are nil." 你觉得有问题吗?我们要破六家七宗。这个 "无为宗 "有问题吗?后面还有 他说

"无是万化之先,空是万行之始,而夫人之滞则在有之末。如果把心安住在本无之上,那么异类(思维)就会停止"。

这意味着什么?意思是说,万法的本性是空寂的,所以说它是本无。这个本无的说法,我们很难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中找到它的毛病。再看后面:

"无先于万化"。

这是有问题的。在世间万物产生之前,先有一个 "无",这个 "无 "是无中生有的 "无",这个 "无 "是不能产生 "有 "的 "无",就是这个 "无"。

"空是万行之始"。

空是不存在的 "无"。"万行之始",万行之始,始于 "空"。人之所以不开悟,是因为你执着于 "有 "之后的境界,你只执着于这些境界,如果你能回到本 "无 "的境界,你就会开悟。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指着黑板),在这个表格中,武宗的本无和宗师的本有部分观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为什么会这样呢?宗大师对世俗本体意义的否定是绝对的,比如对颜色的否定。他不给暂时的世俗,说它根本没有,暂时的世俗是不存在的,说允许世俗是错误的,在这一点上,他们几乎是相似的,这一点武宗帮助宗师解决了 "空是诸行之始 "的问题。这种相似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佛法正名。对于那些暂时应该允许的东西,那些世俗的东西,就直接消灭了。因为你说它不是有,它本来就不是有,那么后来产生的万法其实都是由原来的不是有派生出来的,是有破了不是有,就出现了 "有灭空 "的问题,这也是道安大师原来虚无主义宗派的一个特点。

虽然这一教派与绝对的 "从无到有 "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并不一定完全陷入这一困境。然而,它最终将最后的存在归结为 "无",从而彻底否定了一切色彩。所谓最后的存在,就是 "无先于万化,人滞于最后的存在"。人的烦恼和疑惑停滞在最后,完全都是在这个现象界中后来才出现的。"心离本虚无,异化即息"。

其实,就其整体性质而言,这句话大致讲的是无中生有。但它把修行的重点放在了末流,把所有的末流都归于无,彻底否定一切色,以空否定一切法,以绝对否定为终极。在这里,否定最终成为修行的结论,以方法作为结论。这就是藏传佛教萨迦派所说的 "一锤破瓶 "的空性。一个人把一种方法作为结果,一种旨在打破它的方法,然后把打破它的方法,打破他人的 "打破",变成自己修行的结果。这只是一种行为,与结果无关,但却成为了结果。或者说,我把这种境界,这种把 "惑 "与 "悟"、"开悟"、"正悟 "分开的戏法,称之为 "正悟"。

惑 "与 "悟 "的分别境界不能称之为义。比如,即使从末流回到这个虚无,回到虚无,也不能称之为义。那个 "虚无 "也是一个混沌的境界,对色法的问题并没有清楚的认识,而义则是在真如本性形象的单空层面上。关于这个 "单空",我们稍后再谈。所谓 "单空",是指我们开始修行的一种方便,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步骤,我们一会儿再来看这部分的解释。

僧绍大师一语道破:

"寄情于无为,多动人之语,寻其本有之文",不过是以 "无为 "来解释物象的 "非真有",以 "无为 "来解释物象的 "非真有",以 "无为 "来解释物象的 "非真有"。只是用 "非存在 "来解释物象 "非真有",用 "非存在 "来解释物象如影随形,所以 "非真非存在 "并不能同时否定现象的实色和非存在。

道安法师的这个宗派,也就是《肇论》这一部分的原文,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宗派的大概意思,有点像宗大师(藏传佛教格鲁派)说的色法,也有点像数论宗。

关于数论派,我们稍后再谈,但如果提前谈,就会很容易理解。数论派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有神我,也有自性。神我在这边,自性在那边,它们就是这两个。数论学派赋予宇宙的创造者以人格,使他们像生命体一样,也就是与现在所谓的上帝几乎一样。神我是有情感的,本我是无情感的,但本我能够产生万物,所有无情感的物质都是由本我产生的。神性具有主观推动力。当神灵想:"我要喝水、我要吃饭、我要穿衣服、我要这样那样 "时,只要它发出这个念头,本我就会感觉到神灵有这个念头,并说:"我要帮你把它变出来。"顿时,世界上的二十三法就变出来了。世间二十三法。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所谓的色、声、香、味、触,以及善恶、明暗......,世间万物都出来了。

后来,神我享受了被神我所化的世界的二十五种意义,享受完毕后,觉得其中再无意义,便想修炼清心。于是,"神我 "开始修炼,修炼没多久,就悟出了 "湮灭"。当他领悟到湮灭境界时,他就有了神力,他意识到:"哦,原来世间万物都是自性所化,都是我的这位同伴所化"。他一意识到这一点,"自性 "就尴尬了,"我还是收起神力吧"。神力一收,二十五谛立刻变成了只有二谛,只剩下神我和本我,神我和本我又恢复了原状。数论派用这一理论解释了我们的宇宙和这个世界产生的原因,以及最终实践归于灭亡的原因。

这与道安大师所说的 "心从无中去,便能返本还原,胡思乱想就会停止 "是一个道理。但事实上,道安大师的教法与藏传格鲁派的教法有很多相似之处,稍后我们可以从道安大师的本无宗中提取一些资料进行比较。

不过,道安大师的本无宗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仅仅用这么几句话就把整个宗派说完了,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它的主流思想就是这样的。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寥寥几句,道源大师却用毕生的精力去阐述、弘扬,其高超的自明章句比比皆是。我们在这里进行比较,也就是要了解《肇论》打破原有的无宗派主义之后,究竟要推出什么,我们大致是这样理解的。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怎么放生 | 佛经下载 | 放生因果 | 念佛法门 | 放生时间 | 佛经故事 | 放生念诵 | 修行法门 | 放生泥鳅

Copyright 2019-2030 中国放生官网 放生网_如何放生_放生仪轨_放生起源_放生感应_中国放生官网sitemap.xml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