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怎么放生 佛经下载 放生因果 念佛法门 放生时间 佛经故事 放生念诵 修行法门 放生泥鳅

念佛法门

解锁生命的第二十五个故事:探寻心灵成长的奥秘

来源:http://www.masterdedah.com 作者:中国放生官网 发布时间:2024-04-26
摘要:智慧只从证悟中来,只从信、解、行、证中来。信、解、行、悟,这就是佛陀在 2500 多年前提出的智慧教育、教育的智慧。心不脏,也不净,无修无念,这与凡人有何区别。过去,所谓

(第二十五回)

唐代诗人白居易笃信佛法(尤其是晚年后,一心向往净土法门),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故后人又称他为 "白香山"。有一天,他到京兆香山寺向惟宽禅师请教: "如何修炼自己的身、口、意?"

禅师说:"以身修行,就是戒;以口说法,就是法;以心修行,就是禅。法即是法,法与禅不二。身、口、意应合一修行,岂能分开?"

白居易问:"既然身、口、意不分,又何谈修心?"

禅师说:"心本无害,无需修炼。谈修养,就是要求人不要起心动念,不论垢净。"

白居易又问:"垢念可以拂去。说一个人不应该有任何肮脏的念头是对的。怎么连清净的念头也生不起来呢?"

禅师说:"这就像人的眼睛,不能有沙子和灰尘。金子虽然贵重,但金粉落到眼睛里也不舒服。你看天上的云,乌云能遮青天,白云也遮青天啊!" 白居易还是不满意,又问:"心不脏,也不净,无修无念,这与凡人有何区别?"

禅师说:"凡夫是无明之心,禅者是舍弃了无明和执着的心。凡夫不知如何修行,或者以妄想的方式修行,而禅者则是真正的正知正见的修行。

修行,即行动,是为了自我启迪和自我实现。身、口、意是一体的,行、证也是一体的。污秽不要,清净也不要;哪里有清净,哪里就有污秽,这是多么高深的智慧。凡夫的修行是什么?禅师的修行是什么?关键在于能否证悟?能否证悟?智慧从何而来?智慧只从证悟中来,只从信、解、行、证中来。

证据有两种:一种是别人发现的证据,一种是别人结论的证据。别人说的是真理吗?这要靠你自己去发现。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那是牛顿的发现,不是你的。你可以重新去发现它,重新去考证它;瓦特坐在开水炉前,发现了蒸汽,发明了蒸汽机的原理,那是瓦特的发现,不是你的发现,你重新去发现它,重新去考证它;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效应,那也是法拉第的发现,不是你的发现,你可以重新去发现它,重新去考证它。这种考证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你不会盲从,不会迷信,你可以考证,这又是一种智慧的启迪。这不是你的发现,你可以重新发现它,重新证明它,这不就是一种见证吗?

第二种是自证。近代大禅师虚云老和尚生于 1840 年,圆寂于 1959 年,活了一百二十年。他年轻的时候,下了二三十年的苦功,读了不少经书,但功效未见,思想还局限在某个层面,他想从经书中寻找答案,但那些答案总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后来,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他在太湖乘船,由于风浪太大,整个船翻了。他不会游泳,在水里又抓又爬,喝了很多水,终于摸到了岸边,这时他的整个心绪突然解开了。这是某种突如其来的机缘,导致了他的自证。圣人与凡人,一念之差。一念之间,可以让人失去所有的时间,一念之间,也可以让人开悟。过去,所谓浪费三个小时,其实每一秒都是精彩。有了这次顿悟,他不再后悔。他觉得这三个小时是 "失败乃成功之母",不是浪费。过去如何?这就是你今天的心灵评价。如何评价,还是来自你自己的心灵。

佛教中有一个关于 "本心宝藏 "的故事:慧海(大居士)去见马祖的道一禅师,马祖问:"你来干什么?" 慧海回答说:"来学佛道,希望求得佛法宝藏。马祖说:"你还没有照顾好自己家里的宝藏,甚至还没有发现自己家里的宝藏,只顾着东奔西跑,向外寻找宝藏;其实,到任何地方去寻找,都不如自己身上的宝藏珍贵。真正的宝藏还在自己家里!"

一般人认为,求道就是向别人求道,向老师求道;求法就是向高僧请教,向名师大德求法。佛教也有 "传法 "的仪轨和制度,但那只是一种 "仪式"。圣严法师曾把 "皈依三宝、接受佛法、受具足戒 "等称为 "似是而非 "的观念,认为是有东西要传的。传衣钵,师父写一卷佛法传给你,只是一种仪式,一种象征性的 "传"。真正的 "佛法 "不是口传,也不是手传,而是心传。它是心与心之间的传递。大量的禅宗典籍和禅宗公案都记载,会心只有一种表达方式,别无他传。成语 "心心相印 "也来自佛教。所谓 "心心相印",是指师徒二人智慧相契,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即已传递了信息,从而证明弟子真正发现了自己心中的宝藏,故称 "心外无法"、"心外无求"。"心外实无所求"。

马祖所说的 "自心之宝 "就是自己的悟性。这种悟性(宝藏)被称为 "明心见性"。从污染的心变成清净的心,从烦恼的心变成智慧的心,从偏执的心变成觉悟的心,这就叫 "明心"。性即佛性,"明心见性 "就是见到自己本来的佛性,如如不动。别人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自己知道。当然,它是无法用语言传递的。人一旦开悟,就发现了自己的宝藏。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总是向外看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真正能够满足自己的,还是自己的内心。只有向自己求助,才能最终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是 "自助者天助 "的含义。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帮助自己,别人还会帮助你吗?如果你立志自强、自立、自强,当然大家都会来帮助你,但到那时,恐怕你已经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了,恐怕你已经下定决心帮助别人了,因为你已经有了寻求自助的智慧。慧海(大居)禅师不就是这样开悟的吗?

信由信、信愿、信求、信顺、信行、信敬一直到信证,是修行的前提,是培植善根的思想基础。有了善根,才能入门;有了善根,才能深入。所以说,"佛法无边,唯信能人"。有了信仰的基础,才能走向理解和行动。有了 "信 "的基础,才会有 "解 "和 "行",才会有 "悟 "和 "法喜",所以说 "信 "是一种美德。佛教不重说教,而重实践。在实践中悟道,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佛教的真理是看得见、摸得着、可实践、可检验的。因此,佛教反对盲从、迷信以及未经自我验证的妄想执着和无知。

如前所述,我们今天的学习是一个必须解决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系统。现在可以看到,"信",正是学习的动力。而 "悟 "和 "行 "正是学习的毅力。而 "信 "和 "证 "又反过来激发、发展和解放了学习的能力。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强调的是知识,老师在课堂上 "满灌 "的是知识,学生死记硬背的是知识,走进考场,考的还是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理解知识?如何掌握知识?又如何运用知识?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可信还是不可信?从小学到大学,学到的知识都是别人的发现(不是你的发现),都是别人的结论(不是你的经验和启迪)。如果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证一下,得到启迪,那么学习效果(知识掌握和知识运用),恐怕会产生质的飞跃。而我们的学生,也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智慧,必将得到极大的解放。

解锁生命的第二十五个故事:探寻心灵成长的奥秘

佛教讲 "开发自心",强调的是自心的觉悟,而不是表面的外在修行。佛陀曾对迦摩罗人说:"如果你想知道谁说的是真话,是真是假,你必须自己去验证。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检验和验证你所听到和遇到的一切"。佛陀在 2500 多年前的这一教诲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何不同?由于量子物理学的发展,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说:"宇宙的确像一个伟大的心灵"。这与《法华经》的 "心为法本"、"心外无法",天台宗的 "一念三千",华严宗的 "三界一切皆一心 "有什么区别呢?"有什么区别呢?

要达到真理,没有其他的方法和途径,真理只能靠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去顿悟。在佛教中,这被称为 "自证自悟"、"如实知见"。

信、解、行、悟,这就是佛陀在 2500 多年前提出的智慧教育、教育的智慧。


参考资料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怎么放生 | 佛经下载 | 放生因果 | 念佛法门 | 放生时间 | 佛经故事 | 放生念诵 | 修行法门 | 放生泥鳅

Copyright 2019-2030 中国放生官网 放生网_如何放生_放生仪轨_放生起源_放生感应_中国放生官网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

电脑版 | 移动版